卢茂圣《随记》里的文化记忆
- 2024-05-20 15:14
- 网络
卢茂圣《随记》里的文化记忆
卢茂圣《随记》中的诗词,正得李清照《词论》中所主张的“主情致、尚雅化”,“有铺叙、尚故实”,“有句有篇”等词学思想的参悟,其诗词中的古典韵味与文化修养展露出卢茂圣的文学水平。他纯熟的运用宋词里的唯美字句与意境,通合现下快餐文化的潮流元素,融会古今,信手拈来,下笔成文,对诗词鼎新革故,言近旨远。
《随记》的青春元素
岁月的洪流,卷走了青春,慢慢地渗透在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让一切苍老腐化的悄无声息。即便如此,卢茂圣依旧对青春充满向往,青春是人生最弥足珍贵的光阴。他笔下的青春或感慨、或痛惜、或青涩、或绚烂,无论怎样,怀念的痕迹随处可见。卢茂圣将一些寻常物件串联成一段抽象的回忆,一段遥远的岁月,一些伤感的情调,这些足以累积成他对已逝青春的追忆,以及审美情趣的共鸣。
如《绿叶》:“我掐下一片绿叶,向周围发问,你们可知道它姓啥?周围一片沉寂,没有人回答。待树叶长大一点,我得到一个花朵的幻芽,我又向周围发问,你们可知道它为什么这时到来? 你们说它是不是为了装扮春天?那边的花朵说:好花还得绿叶配, 你看看我的芳华”。
诗篇开起就以一片绿叶引发疑问,用“叶”暗指青春的稚气,“绿”,一种清新无杂的色彩,“绿叶”象征着生机勃勃的青春年华,这本身就是青春的印迹,混杂着希望和甜腻的幸福。整首诗短小精炼,少了大气磅礴,多了万千感慨,不忘初心。卢茂圣回忆旧时光里甘当绿叶的经历。绿叶向来被世人所赞颂,赞颂它默默无闻与辛勤付出。而卢茂圣另辟蹊径,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怀念绿叶在嫩芽时期的美好,遗失的青春怎能回得去?不去想,不去计较,最美的不是结果,而是向美好终点一路走来的风景,青春逝去,却别有洞天。
又如《消逝的青春,你在哪里》:“消逝的青春,你在哪里? 我对着春天喊,春天回音,它在一颗晶莹的雨滴旁,它在麦苗的梦想里。我对着夏天喊,夏天回音,它在生长的希望旁,它在麦芒的尖子里。我对着秋天喊,秋天回音,它在收获的谷粒上,它在丰收的喜悦里。我对着冬天喊,冬天回音,它在屋檐的冰冻旁,它在逮鱼的歌声里。啊,我誓去的青春,你到底在哪里?我只能流下,滚烫的泪滴”。
如斯年华,初看这题目,不由得联想到孔子先生的“逝者如斯夫”,“斯”指的是“川”,即河水,“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河水一样”。在这里,卢茂圣将青春年华比作一去再无回的时光,乍看题目,就已百感交集,因年华流逝而遗憾,诗意沧桑。这里的“春夏秋冬”,反应岁月进程,青春不再。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风景,来不及细品就匆匆而过,剩下的只是被时间刻下深深印记的面孔与年华,还有一颗包裹着厚厚沧桑的心,隐隐作痛。
诗以外的文字情绪,胜过诗句原本的美妙。有些话不用说的太明白,有些美好只属于过去,那些隐匿在闪烁其词里的力量才是诗的震撼之处,是一种闷不做声的痛。卢茂圣拾捡青春的碎片,青春不只有风华正茂,更有成长蜕变的印迹。
《随记》的爱情元素
卢茂圣关于爱情题材的诗词不胜枚举,他单纯质朴的爱情观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同时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爱情的诠释,是中华文化审美情趣的一种体现,在他长期的钻研学习里深受濡染。一段初恋,一番软语,一腔柔情似水,一寸我与你的光阴,一首唯美落幕的爱情诗篇。他善于以景入情,令具象的表达委婉流转又扣人心弦,比起那些高亢的直白,低调的暗涌更为炽烈。
如《爱情诗》:“你的每一寸肌肤,都是一首诗,你的每一小步,都是一首歌。你的每一句话,都像一股春风。你随便一个旋转,都是一首抒情小夜曲。想与你相逢,不敢进你家。不与你相逢,心里放不下”。
诗篇以叙述“你”的样貌开启,落笔在思念中储藏着关于“你”的种种。肌肤、小步、旋转,一场无瑕的爱恋;见与不见将爱情的矛盾诠释的一语中的。卢茂圣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依据诗境给予情感的投入与发展推波助澜的气力,也许只要牵扯到感情,通常已无逻辑可循。
如《爱情的独轮车》:“爱情的独轮车,可不易推噢!推不好,它要倒。你只有握住把,看准路,然后用力向前。不管前面是稀泥,还是坎坎,你都要勇往直前。只有这样这爱情的小车,才能推到家园。”
诗的开篇就用“独轮车”强调爱情之路,透露出卢茂圣内心的激荡。“独轮车”,意为爱情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论前面有多大的风浪坎坷,都誓死不二的忠贞,也说明爱情的脆弱不堪又无可奈何。人的一生,总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不可挽回的遗憾,无法触摸的梦想,以及没齿难忘的爱情。一段爱情的体会,最痛苦的不是分别,而是情感里尽然如此的根深蒂固,纠缠不清,令人心力交瘁。那份痴心的守候让卢茂圣再次以忠贞不渝揭示他的爱情观,也是审美价值的体现。
同样的爱情题材,卢茂圣的视角、构思与想象颠覆传统,将看似无关的东西用一种隐性的诉求结构串联起来,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卢茂圣的诗里留下简单纯洁、柔情质朴的爱情元素,对年轻人,特别是学生的爱情观有着健康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不断提高大众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同时,给予大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卢茂圣的《随记》展示了他丰富的文学创作和独特的思想表达。涵盖了诗歌、散文、随笔等多种文学形式,通过描绘人物、情感、自然景色等元素,展现了对生活、爱情、人生等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感悟。书作的主题广泛而多样,从对美丽家园的怀念,到对人生选择的迷茫与思考,再到对爱情、友情、自然等的描绘与感悟,都体现了他细腻而真挚的情感。其中一些诗歌表达了对初恋的怀念和对已割过的麦田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还有一些诗歌则描绘了大海、大山等自然景观,表达了卢茂圣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向往。
《随记》中的诗歌大多具有抒情性质,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比喻,传达了卢茂圣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感受。散文则相对更为自由,既有对人物、事件的叙述,也有对生活哲理、文化现象的思考。总的来说,这部《随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卢茂圣思想和情感的平台。他的诗像是素描画,除了黑白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震撼之外,素描中的灰更能突出功底的扎实程度,用不同层次、不同分寸的灰来塑造物体的饱满、质感与结构关系,在表达物体形象风貌的同时渗透出情感色彩的余味,耐人咀嚼,更富发挥想象的空间。诗是卢茂圣的卓异之作,古韵萦绕,清新淡雅,附合刻意构筑的画面感,时空交错的落差感与新奇感,再以他刻意隐匿的“情”达到审美情趣的共鸣,他的诗让每个阅读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脚本与记忆。如同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的:“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本文地址:http://www.whxw.net/qita/36.html
迟归蒙:入选《中国诗人辞典》后的思索与前行
在当今诗坛,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便是新时代诗人迟归蒙。近日,迟归蒙成功入选《中国诗人辞典》,这一喜讯引发广泛关注。 迟归蒙的诗作风格独树一帜,涉及广泛,情感真挚,或呈现出婉约细腻之美,或展露出豪放洒脱之气
刚刚
陶慧敏关注首届上汽大众杯澳涞坞短片大赛展映情况
来自浙江的演员陶慧敏演员日前对首届上汽大众杯澳涞坞短片大赛展映在澳门启动活动表示关注,她认为青年是中国电影的未来,特别是在今天新媒体短视频盛行的时候,短片应该获得更多关注
9小时前
肖桂云:上汽大众杯澳涞坞短片大赛支持热爱电影的年轻人拍短片
老艺术家肖桂云说,电影的魅力会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向往成为电影人,作为中国的老导演,我支持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拍短片,为理想奉献自己的能力。首届上汽大众杯全球青年短片大赛由澳涞坞电影工作者
22小时前
朗朗音悦:共筑心灵之桥 城市合伙人招募火热进行中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并非局限于个人,还直接影响到家庭、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摆
22小时前
品牌策划
BRAND
国学传承再添新活力 张业宝先生扬州再收新徒
国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瑰宝,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智慧。其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弘扬,更是对当代社会精神文化需求的一种回应。尤其是在
电影版《再会长江》完成发布会在东京举办
4月7日,纪录片电影《再会长江》完成发布会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及夫人,日中友好会馆会长代行宫本雄二及夫人,原东京国际电影节主席依田巽,影片导演竹内亮、女主人公茨姆等出席。日本知名文
舍利子的历以及由来?舍利在人间及现状?
舍利子的历以及由来?舍利在人间及现状? 【谁留下史上第一颗舍利子?] 凡佛教徒大抵认为第一颗舍利子出现在二千六百年前,在印度拘夷城中释迦牟尼涅槃荼毗后。 释迦牟尼既被认定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本人并无此想法),自然
